天祐元年(904年)正月,唐昭宗李晔在朱温的逼迫下,不得不做出了一个屈辱的决定——迁都洛阳。这次迁徙,充满了耻辱、恐惧和无奈,是一场断肠的离别。无数被驱赶的百姓和士兵,拖家带口,哭声震天,满路哀号。人们满怀愤恨地咒骂朱温:“贼臣崔胤召朱温来倾覆社稷配资门户网,使我曹流离至此!”(《资治通鉴》)在泪水和怒火中,他们依然不得不忍痛扶老携幼,朝洛阳进发。而唐昭宗,也在正月二十六日,黯然踏上了这条迁徙的路。
唐昭宗刚离开长安,朱温便开始了他冷酷的行动。他下令拆毁长安的宫殿、官署和民居,将拆下来的木材抛入渭河,顺黄河而下,彻底摧毁了昔日辉煌的长安。长安,这座曾经的帝国心脏,顷刻间变成了废墟。而此时,洛阳的宫殿尚在建设中,朱温并不急于建造,而是命令征调河南和河北的民工,强迫数万百姓投身于宫殿的建设。显然,朱温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断绝唐昭宗的回旋余地,而唐昭宗虽然心知肚明,却也无力反抗。
唐昭宗并非没有过一番挣扎,他年轻时确实有过雄心壮志,想要恢复唐朝的盛况。即位后的几年来,他改革政治,力图恢复大唐的荣光。然而,安史之乱的余波依然未曾消退,唐朝已然陷入了深重的困境。加上黄巢起义的爆发,唐朝的崩溃几乎成为定局。唐昭宗深感自己无力回天,而李茂贞的傲慢与无礼更是让他屡屡陷入困境。最终,李茂贞的政治干预让唐昭宗的政权岌岌可危。长安城内,宦官将唐昭宗软禁于少阳院,严加看守,连每日的饭菜也只能从墙根的小洞里送进。即便如此,朱温还是出面干预,唐昭宗才得以恢复自由。
展开剩余77%然而,这段“自由”的时光并不长久。不久后,唐昭宗又被逼迫迁往凤翔,成为了李茂贞手中的棋子。李茂贞借助唐昭宗的名义,挟天子以令诸侯,而朱温则带兵围困了凤翔。长达一年多的围困,让城内的民众苦不堪言,寒冬腊月,城中饿死者无数,唐昭宗也几乎无法支撑下去。最终,朱温和李茂贞达成协议,唐昭宗被交给了朱温。
朱温与李茂贞性格相似,野心更为勃勃,手段更加狠毒。他对唐昭宗的控制也更加严密。唐昭宗回到长安不久,朱温便再次提出迁都洛阳的要求。唐昭宗自然不愿意,但他的反抗并未改变迁都的命运。不得已,唐昭宗只得从长安出发,开始了这场注定不可能有任何希望的流亡之旅。
当唐昭宗抵达华州时,百姓夹道而立,纷纷高呼“万岁”。这热烈的场面让唐昭宗羞愧万分,他当场泪流满面,哽咽道:“勿呼万岁,朕不复为汝主矣!”(《资治通鉴》)这一刻的无助与绝望,让唐昭宗彻底崩溃。当晚,他在侍臣面前痛哭,对他们说:“鄙语云:‘纥干山头冻杀雀,何不飞去生处乐。’朕今漂泊,不知竟落何所!”(《资治通鉴》)这时,他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悲凉和绝望。
十多天后,唐昭宗终于抵达陕州。由于洛阳的宫殿尚未完工,唐昭宗不得不在陕州稍作停留。十天后,朱温从河中赶来,亲自拜见唐昭宗。当时,唐昭宗允许朱温进寝宫,见何皇后。何皇后哭泣着对朱温说:“自今大家夫妇委身全忠矣!”(《资治通鉴》)这番话所蕴含的无奈与心酸,只有唐昭宗和何皇后自己才能深刻体会。
四月十六日,朱温上表称洛阳的宫殿已建成,催促唐昭宗尽快启程。然而,唐昭宗依旧做出最后的挣扎,屡次以何皇后刚生下婴儿为由,要求推迟迁都。朱温毫不动容,怒气冲天,派遣将领寇彦卿到陕州催促唐昭宗尽快出发。无奈之下,唐昭宗只能在闰四月初出发。
在临行之前,唐昭宗做出了一项重要的决定:将刚出生的小皇子秘密送走。何皇后怀孕时,朱温已经下令迁都。即便如此,何皇后依然坚持生下这个孩子,而唐昭宗也看到了利用这个孩子拖延时间的可能性。然而,朱温根本不在乎孩子的安全,他更关心的是自己如何控制唐昭宗。唐昭宗意识到,一旦进入洛阳,他就会彻底沦为朱温的囚徒,而小皇子若随行,将来可能遭遇无尽的困苦。于是,他与何皇后商量,将小皇子乔装成普通百姓的婴儿,藏匿于民间,等待未来的机会。
何皇后虽然心痛,但最终同意了唐昭宗的决定。唐昭宗找来心腹胡清,嘱咐他将小皇子带走。胡清听命,默默地收拾好一切,带着小皇子悄悄离开了陕州。此后,唐昭宗和何皇后被迫迁往洛阳。四个月后,唐昭宗被毒死,而何皇后也在第二年冬天被杀害。
小皇子则由胡清带到了婺源考川,并取名胡昌冀。胡清抚养着这个孩子,悉心教导,胡昌冀不负所望,表现出了非凡的聪慧。925年,胡昌冀在22岁时考中“明经科”榜眼,这个消息让胡清欣喜若狂,他感慨万分,终于实现了对唐昭宗的承诺。此时,胡清决定告诉胡昌冀他真正的身份,并将当年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物交给他。胡昌冀这才得知自己竟是唐朝的皇子,但那时朝代更替,时过境迁,他已无法改变什么。
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胡昌冀回到乡间,开设书院,教育后代,做了许多善事。他始终铭记胡清的养育之恩,将胡清尊为“明经胡”的义祖。926年,胡清去世,年逾八十,胡昌冀为其厚葬,并在家训中告诫后代:“义祖大于始祖,儿孙不得复宗。”足见他对胡清的深情厚意。胡清的一生,为了保护唐昭宗的儿子,奉献了无数心血。1999年,胡昌冀去世,享年96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